<!hV@qKN[
y1B S?^-
——第21届中国新闻奖获奖通讯《雪山上,好大一棵“英雄树”》赏析 2eVf8?Mw
\yBH~F4f
董强 P57>,nh4
.i^io'
第21届中国新闻奖评选,《解放军报》推荐的通讯《雪山上,好大一棵“英雄树”》获二等奖。这篇不足3000字的通讯,刊登在2010年11月16日一版头条位置,以“英雄树”为喻,精选感人故事,采用细节与白描相结合的手法,再现“生命禁区”钢铁工兵的军人风骨,以独特的哲理传达和美文化表述,讴歌这个英雄群体特有的家国情怀。 5)zx4^.tnZ
x/iNFdbA
在笔者看来,这篇通讯最大的成功,在一个“情”字。作者深入工兵团驻地采访10余天,召开20多次座谈会,采访对象达50余人次。听作者讲,当时他们几乎是含着泪采访,含着泪写稿。这一切真应了那句老话:情到深处文自工。 _4Z%Xt>8
A8 yQ
新闻故事化: dtu
w.L
LD2aw$1=
用动情的故事打动人心 -p,kWz8JR
x*u ^{?
三营原教导员刘克勇带着胃癌诊断书上山,八连连长张建宏结婚不到半年不得不协议离婚,年仅18岁的新兵王小龙在团长怀里牺牲,退伍时节老兵杨伟只带走一双被焊花灼得满是洞眼的胶鞋…… i-z7% ]R>w
3 0(hO
整篇通讯,像这样有名有姓的人物出现了15个,完整的故事有5个,如果算上故事中套着的故事,那会更多。 +:UZj2W"-
?Ky3nEn84b
新闻故事化,不是一个新鲜命题。但,“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真正的新闻尤其是作为通讯的新闻作品,总少不了故事,如果少了故事,就会难以卒读,传播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也许正因为如此,《<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在引言中说: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总是放在了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上,于是,我们忽视了一个所有读者最普遍的要求:给我讲一个故事,看在老天爷的份上,让它有趣一点! .LP,"7
G>>{~QFyW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闻理念:所有读者最普遍的要求。 x=BGoVxKnL
tc:TiJy-g
显然,再现“生命禁区”钢铁工兵的军人风骨,讴歌其特有的家国情怀,未必是所有读者所需要、所关心的,讲他们的故事也不一定是最普遍的要求,但一旦有了故事,至少可以扩大受众面,提高读者注意力,强化读者阅读欲望。 )}#X,>Wj
FJW%`n
就这篇通讯而言,无论完整的故事,还是故事中套着的故事,都那么自然而然,像风吹过漠地,像水流过平原,像云飘在蓝天,如同在通讯中“长”出来的枝枝叶叶一般。这其中的秘密,还是一个字:情。作者带着感情去采访,带着感情选故事,又怎能不打动人? onhY&o u
G/*J;^'
从通讯中的故事类型看,有亲人之间的,有官兵之间的,有兵兵之间的,也有兵与军装、兵与胶鞋的……这些故事像散点分布,同时又向一个方向聚合:官兵忘我奉献。 #uD&BTG5
.BjN= Gr
台湾《新新闻》周报总主笔杨照,在《故事效应:创意与创价》一书中道出了故事的功能之一:故事突显生命共通的细节,借由单一生命戏剧性的变化对照,将巨大缩小,同时让巨大能够被我们看到、听到。以此审视,“官兵忘我奉献”是一个宏大主题,也是一个宏大叙事,而故事化,则将宏大主题逐一细化,也把宏大叙事一一切割——一句话,故事让新闻好看了,也让读者感动了。 #r*N81y
C#GnE~<y
新闻哲理化: CUvS#Og|
#"
H 5-G
用深刻的道理赢得认同 o_CR1e
@=D0e9\a
所谓哲理,有两个义项:一是能使人的精神新生的原理或概念;一是关于宇宙和人生根本的原理。新闻当然不是为了说道理,但蕴藏着的道理可以增加新闻厚度,让新闻更有穿透力,让读者在深刻的思想共鸣中接受新闻事实,认同新闻人物和新闻故事。 MVZ"DMDH
}xY'b(WG
从客观环境看,新闻哲理化趋向是新闻竞争的产物,也是互联网发达、独家新闻减少后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读者精神需求和文化审美水平提高的一个必然伴生物。 F'5 KVrV
f+(
就操作层面而言,新闻哲理化就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再仅仅满足于简单地讲述人物和故事,也不仅仅人为地煽情,而是实实在在地体现出人生和社会的某些道理,或者表达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层次反思,让人们在心理上形成认同,进而产生共鸣,最终强化新闻传播效果。 zyYpt<0?X
3iux%[ -b
这篇通讯中,最集中的哲理体现是4个小标题—— Ri~C/ nO&,
=z2G=Ip>
“军人,站着时为国家尽忠,倒下后才能陪陪父母尽孝”。这个小标题下,核心故事就是带着胃癌诊断书上山的三营原教导员刘克勇,他病重不能动了才回到老家父母身边;家里借钱买的新房钥匙拿到了,可他还没住过一天;临终前,他最大的愿望是想穿着军装走;部队施工的国防工程完工时,所有机械车辆都鸣响,就是让老教导员再听一听那熟悉的声音…… e !BI%6t
VH7UKq
“雪山上,不弯的是脊梁骨,不断的是顶梁柱”。这个小标题下,有两个主干故事,塌方过后,李副参谋长像往常一样第一个抓起手电筒,往塌方处走。强烈的高原反应让新兵心里发慌,这时他走在最前面当“试验品”。八连连长张建宏收到一封特快专递,竟是结婚不到半年的妻子寄来的离婚协议书。望着离婚协议,他一夜没合眼,最终还是签了,理由是“不是不爱你,可我无法愧对这身军装”。 sXRb Qaicg
ot2>[9
“艰险中,有敢登刀山的排头,就有敢下火海的排尾”。这个小标题下,有一个核心故事,阳光男孩、18岁士兵王小龙在塌方中牺牲。 J8",|"P
;^f*9n]
“退伍时,带不走一身军装,但雪山已把我炼成一块钢”。这个小标题下,是一个个镜头和场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穿着这身漂亮军装合影留念;其中一位老兵带走了一双被焊花灼得满是洞眼的胶鞋,装上在工地上捡起的石块儿;他们一起向军旗敬最后一个军礼。
,-9L
T
l!^z %
4个小标题,有几个共同点,都是直接的人物引语,都是朴实无华的道理,都用了对比手法。效果不言而喻,这就是哲理的魅力所在。 /) QpZL
sF:MoT+5_
新闻个性化: tz;;5G 9r
FM|28|
用真诚的行动融入文本 &-{[_egVvc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