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水务改革中,一路攻城掠地大演并购战的国际水务巨头——法国威立雅水务集团,在西安败走麦城。与此同时,一封力陈外资收购中国水务资产之弊的上书促成了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开始进行调查。 _?Xx
@{sM&|OS=<
且看威立雅在中国的“辉煌战绩”:1997年进入中国城市水务市场,首战天津凌庄水厂改扩建工程,取得20年特许经营合同;2002年斥资近20亿元,以净资产三倍溢价收购上海浦东自来水公司50%股权,经营期限50年,城市水务特许经营管理制度就此起步;2007年1月以17.1亿元高价获得兰州供水45%股权;3月以9.5亿报价击败中法水务和首创水务,获得海口水务集团50%股权;9月以超出净资产额3倍的21.8亿元夺得天津市北水业49%股权转让项目,在天津的服务范围扩张至200平方公里,包括正在崛起的滨海新区,特许经营合同期限30年。在此之前的2007年5月还获得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20年特许经营合同。 6_yp F
7,vj}@E
威立雅步步为营。助其横扫中国水务改制大业的一个重要砝码就是——高溢价! {~`Yi:
X}6bPtV
如出一辙,2004年柏林水务联合体以4.8亿元的价格收购资产价值2.6亿的合肥市王小郢污水处理厂;2007年中法水务投资有限公司在江苏扬州自来水股权转让项目中,以高出净资产近5倍的8.95亿元报价独占鳌头,威立雅以3.98亿元的报价甘拜下风,亚洲环保和金洲控投2.5亿元和1.92亿元的报价就更“不靠谱”了。 西安水变 但是,法国威立雅水务集团在与西安国资部门就西安自来水公司改制工作历时两年的谈判后,这家在中国水务并购战中斩关夺隘的国际水务巨头第一次听到“不”字。重新制订的《西安市水业资产重组框架方案》推倒了原来引进外资的设计,进行国有水务的自我改制。这是中国水务企业明确回绝外资并购的第一宗个案。 在2007年拿下“兰州”后,威立雅便想在全国复制“兰州模式”。在威立雅的战图上,西安自来水公司堪称“战略重镇”。 tD)W MBvy
vo<g=o
当时的西安市自来水公司注册资金4.1亿元,拥有水厂7座,日处理能力167万立方米,供水管道1677公里,供应西安市360万人口的饮水,2006年经营收入5亿多元。无论是资产规模、管理和技术水平、行业地位、战略价值,都非兰州自来水公司可比。但收入颇丰的西安市自来水公司却由于国有企业的传统负担等因素,5亿多元的收入只有1558万元的利润。 按照威立雅在中国的并购战略布局,西安市自来水公司的战略意义是和西安的国际历史文化旅游名城的地位密切相关的。在强攻西安之前,它已着手扫清外围——收购了宝鸡和渭南自来水公司的水厂,并正在与西安自来水公司下属一家水厂洽谈BOT合作。只待拿下西安市自来水公司,即可成立一家覆盖陕西全省的水务集团。 按照之前威立雅与国有供水企业合作的一贯模式,合资水厂享有要求西安自来水公司“定向包销”成品水的权利,合资水厂将可以“不承担风险,只享受收入”。2007年底,威立雅投标收购西安市自来水公司的谈判进入实质性阶段。 sf (O<ot
7\r0U-\U
眼看水到渠成,却陡然生变。西安市自来水公司管理层和员工给了威立雅一记重击。 西安市自来水公司总经理种受命在与威力雅洽谈的过程中,多次组织考察团对陕西境内与威立雅合作的宝鸡、渭南自来水公司以及国内其他采取“兰州模式”的供水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发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陕西省内及西南省区的一些自来水厂被外资并购后,经营状况都不甚理想;一些合资后的水务公司,虽然外资不占控股地位,但却是外商说了算,合资公司还被迫从外方提供的供应商那里高价购买进口设备,而没有市场选择权;自来水公司负责人在自己企业改制的问题上缺乏话语权...... 3C>q,*7
dys4,WGxO
同时,国内对于外资高溢价收购中国水务的种种负面舆论和揭露收购“秘密”的报道纷起:收购合同中附加水价上涨条款,未来城市水价要随着一个由CPI指数、汇率等因素影响的“K系数”来决定,将全部市场风险推给政府;合资企业必须以巨资定向购买外商关联企业的技术服务、管理咨询服务及成套设备,而这是严重违背中国招投标法的。 种受命直赴北京,面见时任国家建设部部长汪光焘。汪光焘在听取汇报后,指示建设部组建水务高溢价收购调查小组赶赴陕西,对多个地方展开调研,很快便形成了“外资收购城市供水项目专项调研报告”。 O=E-:*
<
:c$_E75@h
与此同时,中国城镇供排水协会会长李振东以“水协”和个人名义写信给国务院主要领导,力陈外资高溢价收购中国水务资产可能造成的“陷阱”和“隐患”。这份上书在国务院和主管部门引起很大反响。国务院随后责成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组成联合调查组,在全国选取了一些重点城市进行专项调研。 中央政府的审慎态度对全国水务企业改革产生了影响,包括西安等一些地方暂停了向外资溢价转让产权的进程,转而观望。 !< |